• 中文
  • |
  • en
  • About Us
  • Antiques
  • Paintings
  • Catalogues
  • News
  • Contact

Collections

  • National Treasures
  • Shang Bronzes
  • Western Zhou Bronzes
  • Eastern Zhou Bronzes
  • Religious Art
  • Tibetan Buddhism
  • Han & Tang Bronzes
  • Jade
  • Early Ceramics
  • Ming & Qing Porcelain
  • Pottery
  • Stone & Wood Sculptures
  • Miscellaneous
National Treasures
Preview
 
ARCHAIC BRONZE JUE WITH LONGEST INSCRIPTON (YU JUE)

Artists

  • ZENG Chuanxing
  • LI Shuang
  • PAN Dehai
  • LIANG Liqiang
ZENG Chuanxing
Preview
 
Zeng Chuanxing Paper Bride Fish (2009) 168x118
Zeng Chuanxing - Morning Mist (1999) 110 x 60 cm
  • About Us
  • Antiques
  • Paintings
  • Catalogues
  • News
  • Contact
  • 中文
  • |
  • en

 

商

 
青銅鑲嵌綠松

 
 

青銅鑲嵌綠松石人形紋弓形器(掛韁鈎)

161715_132 
 
  • 161715_132
  • 161715_121
  • 2725 鑲綠松石弓形器 L35.2 X01
› ›
  • 161715_132
  • 161715_121
  • 2725 鑲綠松石弓形器 L35.2 X01
 

青銅鑲嵌綠松石人形紋弓形器(掛韁鈎)

 
 
SKU: 2725. Categories: 商, 商代青銅器.

Ref. no.:

2725

Age:

商晚期(約前1300-前1050)

Material:

銅

Provenance:

Dimensions

32.5 cm

Description:

弓形器,又稱為掛韁鈎。古代的御者、馭手在駕車和騎馬時用繩子把弓形器緊縛綁於腰前,類似平時配戴的帶鈎,在弓臂上絆掛馬韁後可騰出雙手用於射箭,箭發之後同時又可馬上拉起韁繩駕馭車馬,便利騎射、打獵和打仗。而飾紋精緻如本器更可為腰間奪目的裝飾品,襯托器主的尊貴身份,宣耀器主強大的權勢和崇高的地位。此器紋飾罕有,器身滿嵌綠松石,銅質堅韌,保存完好,通體覆以一層薄薄的綠鏽,兼具了實際用途和華麗紋飾於一身,應為商代晚期高級貴族騎射駕車時配戴的掛韁鈎。

本器中段略呈弧形,弓身寬扁,腹有凹槽,兩側為圓柱體弧臂,向內稍稍傾側,與弓身夾角約直角大小,弓臂兩端為四瓣鏤空球鈴,鈴首皆高於弓腹,弧臂內側底部有三角形的孔,因其形似弓,故名弓形器。目前發現的弓形器不早於殷墟文化二期,應於這段時期開始發展,成熟於殷墟三期,此形制的弓形器多見於殷墟三期文化層,弓臂弧度較殷墟二期所出的大,內臂逐漸內傾和收束,而弓背升高,弓身更為寬平,除了貼合人體腰間的曲線,與此同時可增加臂身結合面,使其更牢固,承受更大的拉力,更可防止斷裂,是器物發展的一大進步。
此器最令人驚嘆的精彩之處,莫過於弓背上以細小精緻的綠松石拼砌而成的人形紋飾組。中間飾突起的圓鈕,兩相對稱的半身人形紋頭朝中央,頭部以高浮雕方式凸出表現,臉形上闊下窄,五官立體深邃,大耳、高額,綠松石沿着高挺的眉骨鑲成兩道入鬢長眉,眉下一對鳳眼目若朗星,圓形的綠松石為其點睛,更顯目光如炬,有攝人心魄之感,鼻樑筆挺,鼻頭飽滿,咧嘴而笑,嵌入整齊排列的綠松石為齒。人面紋的五官各處無不仔細刻劃,恰是商人面貌活靈活現的傳神寫照,輪廓特徵與西北岡1400號商代大墓所出土的青銅人面十分相似(見圖1),詳見於李永迪編:《殷墟出土器物選粹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2009年,圖版61,頁77;另一可相比擬的是1940年代後期於安陽郊區出土的殷墟三期車簋,於圈足內鑄一人面,與弓形器的人面紋同樣非常接近(見圖2),見於《河南出土商周青銅器》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1年,第1冊,圖版326,頁256或林巳奈夫:《殷周時代青銅器の研究——殷周青銅器綜覽一》,東京:吉川弘文館,1984年,圖版,頁86,簋第40號。如此生動寫實的人臉並沒有脫離商代紋飾神秘詭奇的色彩,下身為完整蟬紋,以菱形紋與頭部相連結,蟬體呈三角形,沒有翅翼,是從泥土復育再生的未成蟲,波折紋組成軀節,雙肩伸出一對蜿蜒的三指長臂,人臉兩側各有一道變形雲紋帶,人頭上還長着兩個大彎角。人面蟬身是商代特有的一種神靈,半人半蟬的形象表現出其擁有超於現實的非人力量,象徵死後甦生,生命循環不息,還可“噓氣成風”,吞雲吐霧,似有上賓于天的巫力,全身舖以幽綠幻藍的綠松石,使整器被莊嚴肅穆卻又神秘玄幻的氣氛濃濃籠罩。

現時關於弓形器用途的討論,更普遍的說法是“掛韁鈎”說,即為御馬用具或者是駕車的輔具,猶如帶鈎般綁於腰上,馬韁繩掛於其上,使馭手可騰出雙手進行其他事務。學界過去對弓形器的用途眾說紛紜,一說為“旂鈴”,掛於旗上振而有聲;一說為盾牌或弓囊上的裝飾物;還有一說為“弓弣”,綁縛在弓的中央部位以防弛弓時弓體受損7。首先,現時已知的弓形器於出土報告顯示多出現在高級貴族的腰間位置,而且半數以上有縛綁的痕跡,直接反映了此器應繫於腰間的使用狀態,而非掛於旗上或放於弓上作裝飾。其次,就其形制而言,弓臂兩端多有鈴首,不利於弓的平衡,難以放箭,射箭時鈴聲更有可能會驚動獵物,故因弓形器似弓而說其是“弓弣”並不合理。再者,出土時在人的腰部位置且紋飾華麗的弓身朝上,意味着此一面應是朝外供人欣賞,而且綜觀大部份弓形器的紋飾以橫向構圖為主,由此推測弓形器應弓背向外橫放,弓臂朝前。因此綜合推論,弓形器極大可能是作掛韁之用,所以弓形器定名為掛韁鈎較為合理,或應當歸為於馭馬駕車時所用的輔助工具,如馬策等皆為此類。有關掛韁鈎的其他細節問題,尚待將來更多考古資料以助更深入和詳盡的研究。

類似的殷墟三期器形可見殷墟郭家莊M160或戚家莊M269出土的弓形器,不過多是紋飾簡單之實用器,絕少有複雜的花紋,如本器般紋樣複雜的殷墟三期器非常罕有,詳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:《安陽殷墟郭家莊商代墓葬( 1982年一1992年考古發掘報告)》,北京,1998年,頁146;又見於安陽市文物工作隊編,〈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〉,《考古學報》,北京,1991年第3期,圖版16,頁362。已知鑲滿綠松石的人形紋弓形器多為安陽殷墟商王墓、婦好墓等地所出,由此只有身份極為尊貴崇高方可配享此等高級弓形器,例如於1930年代出土的鑲綠松石人形紋,現在為斯德哥爾摩遠東博物的館藏,見載於《遠東博物館館刊》,斯德哥爾摩,2009年,第七十七冊,圖版第202號。現藏在美國哈佛大學的福格藝術博物館的弓形器,同是非常罕見的鑲綠松石人形紋飾,詳見於梅原末治著:《殷墟》,東京,1965年,圖版四六,頁40,嵌石怪人透彫銅弣;另一例子可見於於小屯20號商代車馬坑所出的鑲綠松石人形紋弓形器,主題雖然一樣,但細節的刻劃和綠松石的排列與本器卻不完全相同,更顯本器之獨特,詳見於李永迪編:《殷墟出土器物選粹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,2009年,圖版85,頁100-101。

源流

紐約重要私人收藏家舊藏

 
 

Share it:

 

 
 

 

Ask for details  
 
 

Send us a message and ask for details

 
 

姓名:

聯絡電話 ( 如果想我們與您電話聯絡,請填寫 )

電郵地址:

訊息

8 - 3等於多少? 
傳送  
取消傳送  
Visit or Call us

+852 2545 1869

Visits by appointment

 
Usefull Links
  • Paintings
  • Catalogues
  • Collections
  • Company
  • News
  • Contact
 
 
Address
A:

A: Hong Kong

E: contact@joycegallery.com

 
Newsletter

Stay informed and sign up for our newsletter.

 
All rights reserved. Copyright 2025 Joyce Gallery
 
 
Created and powered by: Authentic Studio